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
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RESEARCH ACHIEVEMENTS

话说古代岩画中的马

发表时间:2019-08-26
浏览次数:12577
字号 【  关闭

话说古代岩画中的马 (内蒙古日报2019年8月9日登载题目内容有增改)

图文/吴甲才

人类不可能征服大自然,但人类可以适应大自然,马成为人类适应大自然重要伙伴,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起到其它动物无法比拟的助推作用。

人类与马相处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出现了,法国拉斯特岩洞岩画就描绘出类似于古代中国北方的马形体,人类与马和谐相处,并把马作为围猎、运输、战骑、拉车用,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内蒙古日报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作为世界岩画组织成员,近几年对内蒙古、中国北方、欧亚丝绸之路带乃至世界马文化圈,开展调研和资料搜集整理,与世界岩画组织成员国及时沟通交流,结合本土实际,并建立起了以丝绸之路岩画区域为纽带的古代岩画数据库,现将数据库中的马岩画以及马为人类所做的功效给读者展示如下:

1.5万年聚集在法国拉斯特的尼安德特人,最早掌握了马的习性,并对马实施了圈养,下面这幅岩洞马就展示了放箭簇捕捉、存放在栅栏中供人使用的变化过程,这种特质的马曾被2016年来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共同研究古岩画形制的德国岩画主席、国际知名古脊椎动物专家托马斯教授分析到过:“这种马形体应该有中国北方蒙古马的特质”。这也说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欧亚大陆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速跑的动物是阻隔不了它们东西大互动的,如体壮的马每天奔跑千里,那么,十几天就可从内蒙古高原到达阿尔卑斯山,这并不是十分遥远困难的事,阿尔卑斯山脉的马在1.5万年前后迁徙到中国北方,还是中国草原的马跑到欧洲,目前没有考古结论,但多数学者认可,在史前欧亚以及我国东北大陆板块与太平洋西海岸是有陆路连接的,它们能有可能成群流动的。

图1.法国拉斯特岩洞有中国北方特征有孕的母马(绘制/吴甲才)


到了新石器时代,马岩画由立体写实风格转变成了平面抽象化的写意展示,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岩棚彩绘岩画就是一例,整个画面看不到战争厮杀的场面,此岩画从画面染料色泽和绘制方法分析,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组成,这幅岩画中吹绘的六只手和两个脚印是旧石器晚期作品,其它属于新石器时期作品,这里展示了来自不同地域、做着不同动作的7匹马,处在中间位置是当地马的体态,绘在画面左后边前行的马应是西域马的体态,它们顺着同一方向来到未被现代人辨析出来绘有离奇古怪物体的境地中。

图2.新疆哈巴河县多尕特洞穴彩绘马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到了新石器晚期或青铜时代早期,从欧洲到亚洲两大板块区域,并没有发现彩绘立体写实马岩画,但却出现了大量的符号化彩绘和岩刻岩画。我们通过北方岩画数据库分析,岩画马的形体和周围环境同时发生着变化,由于古代环境的变化,刻磨绘制由西向东迁徙的马岩画数量很多,例如阿拉善出现的一幅马岩画,整个画面并没有追杀猎捕的场景,相反彪悍的西域马与鹿、岩羊、骆驼等动物由西向东行进,在画面东侧出现了备有马披的具有蒙古马特质的修长身子花鬃马,窥视来自西南方向的动物群。整个画面展示出新石器晚期各种草食动物和谐相处、自由自在运动的场面。

图3.大麦地马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到了青铜时代至铁器早期岩画中,多见战争敌对双方厮杀的场面,新疆这幅骑士与步士、步士与步士用箭镞砍斧对杀的岩画,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发生过多次战争。岩画展示出马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一面。

图4.新疆阜康市四工河谷青铜时代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在公元前1世纪欧洲阿尔卑斯山脉阳坡光滑的玄武岩面上,就刻画出罗马帝国大斯库多的战争中一场决斗场面,战骑在被站立在地上拿着盾矛的斗士纷纷围住,激烈厮杀着,这些照片是笔者2018年9月1日到此地实地拍照得来的,在史书和杂志中看到此图,看到此图的书几乎都是曲解事实的,笔者与当地土著人讨论交流这幅岩画主题时,他们把岩刻中的这段历史事件讲的很清楚。

图5.创作在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大斯库多的战争中骑士被围困的岩画(摄影/吴甲才)

当铁器时代到来的时候,马在速战速决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北方各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下面的围猎岩画,刻画出骑在高头大马手握套马杆和另一手抓弓箭围猎前面一匹野马的场景。

图6.新疆巴里坤八墙子马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阿尔泰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此山脉马来车岩画种很多,在青海高原也曾多次出现。下面这幅马车岩画是用铁器凿磨而成的,站在车后的的驾车手正拉开弓箭射杀追逐者的画面。

图7.青海西海双马拉车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图8.蒙古国马岩画(照片/蒙古国岩画专家赐仁提供)

上述采用金属工具刻磨的马拉车岩画,反映了铁器时代马来车生产力提高、运力增强,生产生活方式也由此改变,活动时空范围扩到。

下面出自新疆阿尔泰岩画证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冶技术普及,人们在坐骑的马脖上配置了铁铃铛,马队浩浩荡荡向同一方向行进,可能参加一种盛大的仪式。

图9.新疆阿尔泰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图10.哈萨克斯坦马岩画(照片/德国岩画主席托马斯提供)

巴基斯坦弘吉剌谷四匹战骑入住岩画,蒙古马形态,两名左手持长矛的、一名右手拿弓箭的,另一匹马未见主人是伤亡还是入室不得而知,这幅画面似乎描绘出战骑们从战场上归来的场景,此岩画创作时间在公元13世纪前后,与成吉思汗再次打开西进草原丝绸之路有关。


图11.巴基斯坦弘吉剌谷马岩画(照片/德国岩画主席托马斯提供)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中国北方岩画研究所与德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共同对达茂旗推喇嘛庙马岩画体态和年代进行了考测:刻磨在硬度6度砂岩上图12.1 马身上佩戴一副征战出击时的披甲、足踏(演变后称之为马鞍、马镫),披甲(马鞍)呈平铺背迭式,前颈、后胯、腿肚下均有宽带皮绳扣固;马下腹有垂吊式的佩饰,是足踏(软马镫)的一种形制,此岩画中的马身体圆润、线条流畅,鼻梁中间处微凹状,昂首挺胸透视出一股高傲之气, 属于亚述(阿拉伯)特质的马。 经微晶体测试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10年, 此时的岩画反映匈奴与东胡两大北方部族征战时期,那时中原有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原六国时,北方仍有西以头曼、冒顿为首的匈奴军事集团;东以麒滒儿、耶洛滒为首的东胡军事集团,在两大军事集团抗衡中,有可能靠近斯基泰文化圈的匈奴与西亚非欧有贸易往来关系,匈奴以物易物形式交换来的阿拉伯马,做为将帅战骑、可汗出行仪仗之用(见图3、图10、图13)。

而这里的图12.2岩画马,属于新石器晚期一种抽象画法的马,突出个性化线条,刻磨笔触流畅,动物主题特征鲜明,让驻足观看者体味到似马非马之感,草原马的特质与阿拉伯马相比突出特点:鼻梁呈微凸形状(也发现有笔直形状的),身体圆润、线条流畅,有一种随草而动的飘逸之感,这种史前草原的马形体,欧亚拉美等地均有它们的遗踪(见图1、2、3、4、5、6、8、9、11、15、18、19)。

图12.1 马(公元前210年左右)图12.2. 新石器晚期草原马形制 (绘制/吴甲才)

图13.沙特阿拉伯黑尔地区马岩画(照片/澳大利亚岩画考古专家贝德纳里克·G.罗伯特提供)


中国云贵与南亚马形体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马有明显区别,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马的形体较小,如印度岩画中当地土著人骑矮小马拿着棍棒前行的场面。


图14.印度马岩画(照片/印度岩画专家库马尔、帕萨特提供)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美洲亚利桑那州谢伊峡谷看到了西班牙人踏入美洲大陆使用的马其体型酷似蒙古马,画面反映西班牙骑士战胜纳瓦霍土著部落后去参加一场盛大的仪式,在马队前显著位置出现了两位女子乘一匹高头大马的画面,此彩绘岩画中,马有大有小,但马体态与蒙古马基本相似,看起来,蒙古马速度之快、耐力之强、善于长途跋涉这种特质,有可能被西班牙远征军选用,所以,在太平洋西海岸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图15.16世纪西班牙骑士入住美洲,此岩画制作于19世纪(照片/世界史前艺术主席让.克洛特提供)

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留存着大量马岩画,自公元1世纪至公元13世纪马岩画,岩画采用了磨刻和抛光两种工艺制作而成,其中这幅马岩画,马头部佩戴着羽毛状装饰物,马鬃顺滑、飘逸,顺着缰绳垂下来。与马的体比,骑手的形象显得矮小,不佩戴头饰,身着长袖系带的衣物, 举着长方形旗子,展示出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战士形象。

图16.俄罗斯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马岩画(照片/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叶卡捷琳娜教授提供)

新疆一幅青铜时代的錾刻岩画中间的马的体态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勒拿河上游马岩画一样,也有华丽的装饰,而且与此马同行共有六匹,而且还有拉车的马,相似绘制一幅获得战利品高兴而归的场景。




图17.新疆阿尔泰那音乔卡马岩画(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砧子山古岩画群中,有一幅高30厘米、宽50厘米辽代时期刻画的岩画,一匹奔跑彪悍北方草原特质的马,身上佩戴华丽装束,马背上乘有辽代装束像公主一样的人,骑在马身上稳重端庄,没有一丝狂奔冲击的姿态。

图18.内蒙古砧子山古岩画 (照片/中国北方岩画数据库提供)

内蒙古曼德拉有一幅马岩画,其中处在中间的人与马岩画高23厘米、宽33厘米,画面中的三匹马体态一致,属于草原丝绸之路的一种马,它们的右边三位脚穿马靴、身着蒙古长袍,有一骑士左手托猎鹰、有一骑士手持马鞭、有一骑士抚摸马背,似乎正准备赶往有盛大仪式的目的。这幅岩画创作在13世纪。


图19.曼德拉马岩画(照片/埃马努埃尔.阿纳蒂提供)

转载注明出处。